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年---------辉煌灿烂60年
发布时间:2014-09-17 来源:商州区人大常委会 作者:王常春
浏览字号:小中大
打印
巍巍秦岭,滔滔丹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日月转换,斗转星移,见证着商州人民代表大会60年走过的铿锵脚步。
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岁月洗礼,伴随着商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路辉煌,正在走向无限光明的未来!
1949年7月,伴随着全国的解放,商州人民也迎来了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新生活,商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怀新的希冀和憧憬,走向民主、文明和富强的康壮大道,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谱写着商州的美好历史,开创着商州的美好未来。
1954年7月3日,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261名人民代表肩负全县人民的重托,昂首阔步,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进庄严的殿堂,行使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神圣权利。
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商州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向社会昭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将永远载入商州发展的史册。
60年风风雨雨,60年岁月坎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坎坷历程,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浩劫。
1965年12月,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政权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亦受到冲击而中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重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迎来了阳光明媚的第二个春天。
1981年元月,浴火重生的商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商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标志着商县人大常委会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正式确立,至今已经走过了34年的辉煌历程。她的成立,预示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当时的商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在这届人代会上,根据全国人大五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决议,将“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县人民政府”,并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一中国政权史上悄然发生的变化,预示着依法治国序幕的拉开,见证着人大及其常委会担当起推进国家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崇高历史使命,释放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强烈信号,开创了人大制度发展史上全新的阶段,也在商州人大的制度建设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
进入新时期的人大常委会,先后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农村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大变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前所未有的调动了起来,告别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时代,甩掉了“大锅饭”勺把子的广大农民第一次拥有了在自己的承包地上自由耕种的权利,他们的经营热情空前高涨,并且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形态对城市改革形成强烈的冲击。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个体户”、“万元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商州城乡广袤的大地,随之而来的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也遍地开花,特别是“万元户”的不断涌现,使当时每月工资不足百元的工薪族羡慕和眼红。一时间,大量出现了职工下海的热潮,一个全民经商办企业的激流正在酝酿、发酵……
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变化,港台歌星邓丽君的歌曲开始在80年代的年轻人中流行,交谊舞、圆舞曲也进入了年轻人的生活。当时的年轻人因有一部收录机而感到自豪,人们的着装也开始出现了变化,西装、领带在当时人口仅有5--6万人的县城显得新颖而“刺眼”。
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大,商州迎来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陕西百汇皮革有限公司,台湾国民党高级将领、前陆军中将、台湾“国防部”HS联勤副总司令华心权,台湾“国防部情报局”中将副局长王兴中,台湾陆军中将、“国防部征兵督导组组长”、“国民大会”代表罗甸服相继回商探亲、观光旅游,原籍商州东街的美籍华人科学家、美国巴特尔研究院院士刘振亚先生回商探亲,这些在过去人们还不敢想的爆炸性新闻事件暮然闯入人们的生活时,在不大的山城曾引起一阵阵不小的热议和喧嚣……
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发后,国有企业开始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全民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承包经营、自负盈亏。职工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工资收入也不断提高。在此期间,也经历了撤县设市、撤区并乡等重大变革。处于中国农村最底层的广大农民也通过“村官”选举这一自治形式,开启了一次次史无前例的民主实践。
九十年代的商州市委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加大企业改革力度,采取改组、改制、租赁、联合、拍卖等多种形式实现了盘活资产、落实债务、安置职工“三大突破”。
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共拥有10078家,实现总产值9.4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至1998年底,商州市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1000户,私营企业152家,农民运销队伍10.2万人,商业网点达到7953个,非公有制经济纳税额占商州财政收入的41.2%.
在改革开放前,商州城区面积仅0.5平方公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商州人大常委会审时度势,审议批准《商县县城总体规划》。在规划引领下,商州人民政府先后实施了过境路工程,打通了南秦岭,修建了刘湾大桥,不但使城区面积向南扩展到24平方公里,还开辟了占地1700余亩的城南新区,建成了商州第一个居住小区---桂圆新村,城市人口也增加到12万。通讯事业也由先进的数字程控电话取代了电话的“摇把子”时代。交通事业亦迅猛发展,由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落后闭塞现状一跃而跨入全省高速公路密集区。
体制的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新生事物的探索实践不断冲击着传统观念和旧有的体制。在当时的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中,人大代表的构成中悄然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乡镇企业的代表,散发出不同寻常的革新气象,从代表构成的变化中见证着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前行的脚步。
进入新的世纪,商州市又迎来了撤市设区的重大历史变革,商州由市变更为区,这一名称的变化,标志着商州作为商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更进一步强化。
商州区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走过了34个春秋岁月。34年来,历届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职能,与时俱进,监督形式不断创新,建议办理、听取报告、专题询问、执法检查、工作评议、错案追究等内容不断扩展。34年来,共召开常委会议262次,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专项工作报告522项、人民法院专项工作报告83项、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91项,作出各类决议、决定176项,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开展各类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和工作评议活动324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443人(次),其中:任命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268名,任命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223名,办理代表议案5件,建议、批评、意见4009件,受理人民群众来信8518件,接待来访6345(人)次。据不完统计,在262次人大常委会的2000多个议题中,涉及经济建设方面的议题占总数的65%以上,历届人大常委会还高度重视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旅游产业、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农家乐建设、社会稳定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发挥人大监督职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自1954年7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至今,商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共历经17个届次,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岁月,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
60年来,共召开人民代表大会56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196项,听取和审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34项,作出决议、决定158项,并成功选举产生区(县、市)政府领导87人(次);选选举产生区(县、市)人民法院院长14人(次);选举产生区(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3人(次);选举产生区(县、市)人大常委会领导54人(次);选举产生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124人(次);选举产生出席省人代会代表36人(次);选举产生出席市人代会代表174人(次)。
阔步走过一甲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愈加自信,愈加开放,也愈加包容。早在审议“五四宪法”时,毛泽东主席就说过:“我们的主席、总理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出来的,一定要服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
60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始终坚持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60年风雨磨砺启示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所不可比拟的,她必将以其人民代表的先进性、民主渠道的广泛性、组织形式的独特性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60年辉煌成就昭示我们: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设法制政府,提高司法公信力,才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多项事业健康有序开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60年,仅仅是一朵泛起的浪花。
在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史上,60年,也不过短暂的一瞬。
高度浓缩的60年,弹指一挥间,却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财富。抚今追昔,这将要成为过去的60年,是跌宕起伏、上下求索的60年,也是披肝沥胆、殚精竭虑的60年,更是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60年。
展望未来,我们有60年坚实的基础,有60年的智慧和精华。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植于960万平方公里沃土,集聚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智慧,汲取人类政治文明精华的根本政治制度,必将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商州人民代表大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下一篇:
区人大就全区老龄工作进行专项检查